指纹识别在借助苹果手机的东风下,已经牢牢占据了智能手机市场,如今没有搭载指纹识别模块的手机都不叫智能手机。不过随着虹膜识别技术的成熟,三星、苹果等手机巨头厂商在2016年频频预示将会推出搭载虹膜识别的新产品,难道指纹识别“1人独大”的现象,很快将会被虹膜识别技术打破吗?
指纹识别地位岌岌可危,虹膜识别千呼万唤始出来
近日,三星针对虹膜识别做出的一系列动作备受关注,先是发布了搭载虹膜识别技术的平板电脑GalaxyTabIris,而且在全球各地开始申请虹膜相关商标,虹膜识别貌似将成为三星一系列新产品的标配,即将发布的Note6也一直被外界猜测将搭载虹膜识别技术。
而最新被曝光的iPhone7设计图也显示:作为指纹识别的“大恩人”,苹果貌似也将力推虹膜识别技术。
在三星、苹果的推动下,指纹识别是否还能PK掉虹膜识别,保住智能手机市场“一哥”的地位?基于此,笔者联系了同时拥有人脸、虹膜、指纹三种生物识别技术的北京天诚盛业科技有限公司。
指纹识别应用场景受限
天诚盛业提到指纹识别技术在引进智能手机市场之前,其实已经在金融等其他领域应用非常成熟,比如全国60%以上的银行都已经在日常办公中使用了天诚盛业的指纹识别产品,可以说指纹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。手机厂商将指纹识别作为智能手机卖点,技术实现难度不高,成本又低,所以在iphone5S的助推下,指纹识别快速得到各手机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。
但是指纹识别是最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,却不是最让人放心的生物识别技术。由于指纹识别是接触性的,因此它仍然对于一些困难手指(脱皮等)以及识别条件(潮湿手指)有很大的限制;另外,指纹识别的安全性也一直为人所担心:小米5发布的home键大小的指纹传感器,很多用户也会对其精准性有所疑问。不过天诚盛业认为:为了外观设计,指纹识别模块朝微型化发展是必然趋势,但是减少采集面积并不意味着准确度的降低。
指纹识别一般是通过指纹的特征点来进行身份鉴别的,特征信息量越多,指纹识别的结果也愈精准,而传感器大小是会影响到采集到的信息量,但当前的绝大部分手机厂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,同时也会在指纹算法方面有所倾斜。比如采取当前较为先进的多指纹融合技术,此种技术简单来说可以通过多次采集、将同一手指不同部位的指纹进行融合,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指纹模板存在模板库中,以更加方面、准确的实现用户身份认证。
虽然指纹识别在技术上有所提升,但是由于成本过高、技术壁垒等原因,手机、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指纹识别应用场景仍然比较受限,其应用大方向也只集中在手机解锁、账户登录等较低安全级别中,指纹支付的功能虽然也已开放,但用户的安全顾虑也是其使用率、活跃度的一大障碍。
虹膜识别崛起是趋势
与指纹识别恰好相反,单就信息量来讲,虹膜是指纹的5-10倍,虹膜识别作为最精准的生物识别技术,一直被高安全级别的应用场景青睐,而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,虹膜识别也正在由军工等行业用户向手机、平板等移动终端拓展。
其实早在2013年,三星等知名通信厂商即对虹膜手机进行大肆宣传,但由于当时虹膜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,其中虹膜识别的距离在当时就存在一定限制,但随着近几年虹膜识别技术的发展,虹膜识别完全可以在用户常规阅读距离之内实现识别和认证。以天诚盛业为例,其探索者移动专用虹膜模组拥有13项发明专利,这款虹膜模组识别距离已优化至17-55cm,不需要客户做任何的刻意配合。
在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下,以精准度和安全性著称的虹膜识别成为智能手机标配只是时间问题。
指纹识别可能不再是“一哥”,多模态识别才是未来
虽然虹膜识别在智能手机界的崛起是无法阻挡的,但是也并不代表会完全替代指纹识别。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技术发展,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承载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和功能,其终端形式也将越来越丰富,单一的生物识别难以满足所有的场景需求,只有将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组合起来,取长补短,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彻底、体验最好的解决方案。未来你的智能手机很可能是根据不同的安全级别分区域管理,金融类账户需要验证虹膜才可登录,一般文件加密只需要按捺指纹即可,其他的普通消息也可不用加密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