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常态下,中国建筑业真正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,普涨时代完全结束,市场蛋糕重新切割是市场竞争的主流。回顾2016,展望2017,中国建筑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?
回望2016
增速回升
从统计数字上看,2016年建筑业前三季从2015年的历史谷底(年增速2.3%)又开始掉头向上,达到增速6.7%。这里的增速概念与往年已大不相同,不是全行业普遍增长,而是房建在严重下滑,基础设施在增长;大量民企在严重下滑,大量国企在快速增长。如上市国企中的中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达9.6%,数字上反映的国进民退着实也在进行之中,往年的普涨时代已难再现。
特级企业数量爆涨
特级企业数量已从多年前264家激增到近400家(截止12月15日,特级资质企业总数已达到397家),表明特级企业的含金量已大不如前。从上一轮的要把264家砍到50家以内,到现在突破400家,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确实已起了大的变化。弱化资质管理方向是对的,市场化优胜劣汰才是根本。这样的政策导向下,还有这么多建企还在资质战略至上,不免疑惑企业家的转型思维跟上形势的又有多少?
互联网+兴起,电商潮涌
建企巨头,特别是大央企、大国企已普遍建立电商集采平台,一是响应中央互联网+号召,一是管控的需要。民营则因体量较小,走向联合建立集采平台。走出这一步,对中国建企是一大进步,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到了逐步落地这一步。
中国建筑倾力打造集电子化招标、在线交易、物流整合、供应链融资等服务为一体的、专注于建筑行业物资采购领域的“云筑电商”。上海建工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启动,“营造商”门户网站成功上线,“互联网+建筑”计划的实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南通三建的 “筑集采”平台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,为企业降低了3%的采购成本。中铁、中交、龙信等也已相继推出电商平台……
PPP落地加速,民企成为旁观者
PPP政策导引下,PPP迎来落地大年,官方发布的PPP项目已经超过15万亿,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当中,对于传统项目僧多粥少的局面,PPP项目的出现,无疑是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。对于施工企业而言,面对建筑市场的严冬,转型升级,成为投资的重要一员,积极投入PPP“浪潮”,以投资拉动施工,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。
由于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对大央企、大国企偏爱有加,民营企业成了PPP热潮的旁观者。
工业化:艰难前行
进入冬天,全国雾霾再起,作为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,建筑工业化必须加大发展力度。但工业化是一个产业的庞大系统工程,技术体系、生产体系、市场体系、管理体系和配套技术体系的成熟不是一日之功,进展还远不如我们希望的那样。
当前,中国建筑业工业化的发展迎来政策蜜月期,但缺乏统一标准,产业链尚未形成,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;企业创新能力不足,研发投入不足;业务运营系统不强,大数据运营能力弱,效率低下,成本偏高,无法应对个性化定制和大规模工程实施等等原因,导致工业化建筑在我国总体规模和占比仍较低,目前,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的比例不足5%。建筑工业化之路道阻且长。
营改增,倒逼规范化管理
总理一声令下,5月1日开始,建筑业进入营改增时代。“营改增”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模式、组织架构、投标、采购、合同管理、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,“信息流、资金流、合同流、物流”四流合一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到了极致,倒逼建企加强精细化管理。“营改增”甚至可能终结建筑业挂靠行为。
行业转型升级,前路漫漫
宏观经济与建筑业形势,都让施工企业必须开启转型升级之路。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,创新、变革成了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。正因为过去一贯的发展模式存续时间过长,大部分施工企业已无法摆脱路径依赖,失去创新和自我变革的能力,大淘汰将无可避免,当然大家所谓的变革动作并不小,抓住本质的还不多。
国企的整合重组、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、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、通过改革有效配置资源等。民企开启转型,或聚焦价值链高端,采取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应对竞争;或战略转型,深耕细分领域、积极“走出去”、推进新技术、试水PPP等,迎接新生;或跨界转型,进军教育、文化旅游、生态环保、大健康、云联网+、新能源、3D打印等成长性较高的新兴行业;或开启“互联网+”新征程,扩展业务空间,增添新业务来增加收入。
认知新时代的市场竞争本质
新常态下,中国建筑业真正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,普涨时代完全结束,市场蛋糕重新切割是市场竞争的主流。
市场竞争特点已经从关系竞争力时代向能力竞争力时代过渡,经营哲学竞争力、战略竞争力、品牌竞争力已最为重要。要做好这一切,解决当前中国施工企业长期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是首当其冲。
向细分市场进发,聚焦一个点,投资于专家品牌建设,建立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优势,建立竞争壁垒,占领细分市场的全国最大份额,将是最有优势的竞争策略。一个突出的成功案例是金螳螂集团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塑造,在精装领域成功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体系,率先抢占全国性的细分市场,深耕细分领域,铸造强大品牌。
国进民退反映了什么
在市场减速、PPP盛行、营改增倒逼的情况下,中国建筑业国进民退趋势明显,民营施工企业长期创新不够的问题暴露无遗,而国企的资源优势、品牌优势、人才培养优势和管理规范优势更加显现。这是中国建筑业的大问题,民营企业的创新力不够,竞争力远不及国有企业,这在其它行业是极少见的。是市场的问题还是企业(企业家)的问题,笔者认为,企业(企业家)自身的问题更严重些,相比一下上游产业房地产业应可以得出结论。即使在行政化很严重的地产行业,民营企业只要创新能力足够,应该可以领先国有企业。国有企业体制固有的效率问题在建筑业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,目前的状况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所致。
只有当民营企业的活力、竞争力、增速超过国企时,中国建筑业才会出现真正的曙光,企业家创新能力才到了合理水平,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才走上了正道。
社会生活里的“差序格局”被移植到了建筑经济领域,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失效时而可见。国企在政策、资源、技术、品牌、规范化管理、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,公建项目PPP潮流下,国企资源优势更为突显,民企不能在创新能力上不能改变当前局面,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。
2017:机遇在哪里
2017的施工企业机遇应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存量市场的重新分配。中国建筑业存量市场已达18万亿,百分之一就是1800亿。一个成熟行业市场集中度都会相当高,很显然,中国建筑业市场集中度是如此之低,一定是个初级市场。初级市场同时增速下来的时候,最优势的打法不是找新机会,而是通过提升竞争力扩张市场份额,通过聚焦将某个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提升10倍,这才是优势战略。施工企业一定要意识到,没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,被边缘化、被淘汰几乎会是眼前的事。
二是创新带来的新市场、新增长点。通过创新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,将老市场做出新价值,增加收费。通过垂直产业链的延伸带来新的业务、收入和高利润,这都需要极强的创新能力,敢于第一个去做。
三是重视新科技带来的红利。BIM、互联网、机器人、无人机、VR、大数据技术对传统行业渗透加快,利用好这些新科技提升运营体系已逐步成为可能,企业要开始在战略上重视。建筑业是产品最大的行业、数据量最大的行业、数据最难处理的行业,科技的力量是必须的。
PPP、工业化是机遇吗?是机遇,但都只是正确战略下的机遇,PPP、工业化本身不是一个产业,不具备一个固定的客户群,而是项目实施方式和项目建造方式,企业的战略首先是选定业务领域和客户群,再用先进的方式去打。
存量时代的打法
建筑业存量时代,施工企业战略打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尤显重要:
一是立足建筑行业,找准定位,构建专家品牌,在细分领域做大市场占有率,完全可能做成千亿规模。细分市场定义的机会应该还很多:住宅建造专家,甚至别墅建造专家(趋势不太好、政策限制),围护结构专家,基础工程专家,隧道专家,某类桥梁建造专家,机施专家,甚至细分到酒店装饰专家、景观建造专家等,但机会会越来越少,捷足先登最为重要。
二是大力利用“BIM+互联网”提升运营系统。国内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、协同管理还相当初级,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已是施工企业的战略问题,不是一个技术部门的事,一把手要有相当的重视和研究,才能获得很好的利用。
三是升级企业的经营哲学。从单纯的赢利到承担行业责任,以增加客户价值为企业使命。境界上去了,企业问题才能下得来。
如何互联网+,如何BIM+
当互联网+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,建筑企业家跟进在政治意识还是比较快的,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行动,开了很多电商平台是一大行动,但企业家对互联网+的本质更需要搞清楚。互联网+本质一是透明化,一切依靠不透明赢利的商业模式都会被变革。建筑业作为不透明程序较高的行业,就是互联网变革的对象,我们去真正拥抱和故作姿态,这是对未来重要的选择;二是去中心,去时间。项目企业的管理和协同将与过去大不相同,企业更多在支撑和管控上都会有一个大的改变提升,同时需掌握好平衡。
因此互联网+对建筑业的真正考验是如何在透明化时代重塑我们的竞争力、赢利模式、管理模式,否则都是叶公好龙,反而被互联网大潮淘汰。
互联网+在建筑业确实可以有非常多的应用和延伸,加金融、加建材、加家装、加管理。现在企业的实施和第三方行业创新平台已十分活跃,大量涌现。不同的企业不同起点,策略很大不同,但可以确信,通过互联网将企业所有的人、项目、数据、资金甚至物流串在一起,让施工企业成为大数据公司从而实现变革。
BIM是建筑业实现大数据创造、管理和应用的唯一途径,人类从此改变了工程项目的建造方式。施工企业如何重视它都不为过。作为工程行业最核心的大数据技术,BIM能真正解决复杂工程的大数据创建、管理和共享应用等问题,解决了过去信息技术做不到的事,在数据、技术和协同管理三大层面,提供了革命性项目管理手段。施工企业BIM的应用需要建立企业级BIM数据库,进行全过程、集成化、协同化应用。
今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创新、业务创新、技术创新上都会利用到BIM技术,BIM+工业化、信息化、标准化,将成为常态,都需要在BIM平台进行,否则都难以推进。
因此BIM+是战略,及早行动,选对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是重要的。
珍惜时间窗口
中国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后面几年相当重要,拖延将导致更为艰难。今年国家还在努力通过PPP方式加大各项公建设施的投入,给房地产业衰退带来一个缓冲。各项基建投资规划成波涛汹涌之势,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京津冀三大国家战略稳步推进,国家和地区各类基建投资规划密集出台,明年,规划的逐步落地,将为建筑企业提供广阔的舞台。与此同时,新型城镇化建设、“海绵城市”、“地下综合管廊”等项目中引导和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,建筑业发展仍存较大空间。但是,基建投资的刺激规模落地有多大,尤其是民营建企能分得多大一杯羹?仍然是一个问号。
特别是由于战略、管理、人才、技术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的竞争力差距将加大。分化开始加快,各企业不快马一鞭,很可能就落下追不上了。
民营企业须加速变革
民营企业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创新的最大活力所在,很多变革由民企发起,而在建筑业表现不够明显,反而国企越来越强势,是建造业转型升级的严重挑战,给行业的市场竞争升级带动不够。民企要如何突破重围,有几点重要建议:
一是创新驱动,做出差异化。国企资源、人才优势明显,民营施工企业需要创新才能弯道超车。聚焦优势市场,延伸产业链是一个重要战略方法。宁波建工继续布局市政工程、勘察设计,完善建筑领域产业链,公司收购置化建设、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,设立建工集团完善公司建筑业产业链,优化业务结构,业务拓展和转型加速。南通三建“大基建+”模式、“互联网+”思维、“金融+”手段协同推进,构筑“大三建平台”商业生态圈转型大格局。太平洋建设从“造城卖城”到“经营城市”,向打造智慧城市方向发展。
二是在聚焦的基础上不断塑造专业能力,打造专业品牌。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塑造,增强核心竞争力,率先抢占全国性的细分市场,金螳螂深耕细分领域,在精装修上大有可为;龙信集团聚焦“精装修住宅总承包”领域;江河创建深耕幕墙领域;宝业集团持续在房建+PC上发力。南通三建推广运用BIM技术,努力实现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、由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变。
三是拥抱“互联网+BIM”,扩展业务空间。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,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已悄然渗透到建筑安装行业之中,引起行业发生深刻变革,民营建企也开启“互联网+BIM”新征程。金螳螂成立金螳螂家,发挥“互联网+BIM”的优势,已布局64家门店;成立并购基金,布局消费升级、人工智能、大健康等基于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的领域。腾达建设与磐石资本共同成立产业投资基金,未来或将借投资项目扩大经营范围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及资产优化的进程。
想要了解更多互联网+安装行业最新资讯
请扫码关注安装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