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告,2016年建筑业产值19.3万亿,比2015年18.1万亿增长1.2万亿,增速7.1%;往前追溯一年,2014年建筑业产值17.7万亿,2015年比2014年产值增长0.4万亿,增速2.3%;从数据看,建筑业2016年的市场形势明显好于2015年。
果真如此吗?不一定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首先是建筑材料的涨价,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建筑业产值的增长,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市场增长并不如数据反映的那么美妙;其次是PPP推动的建筑业增长并非所有企业的盛宴,主要增长集中在大型、优势企业:中国建筑新签合同1.8万亿,增长22%;中国中铁新签合同1.2万亿,增长29%……窥一斑见全豹,大型央企突飞猛进,占据了增长空间;与此同时,地方大型国企、优势民营企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。这类企业不仅吃掉了行业的增长空间,还在大量挤占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。
从企业的数量上看,大型建筑集团的数量并不多,民企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多数,但数量多和体制、机制的优势,并没有让民营建筑企业形成市场的竞争优势。从市场的份额看,10年前大致分布为:国企25%,江苏浙江企业25%,其他企业50%;而今天,国企的占比正在大幅度的提升,将近35%,江浙建筑企业艰难保持,其他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正在大幅度的压缩。从竞争态势看,民企从过去的市场进攻转为全面的市场防守,大多数民企主要从事房建领域,一度向基础设施等领域发起冲锋,力求在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;目前的竞争态势,民企难以在新领域、新模式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,甚至在房建领域的中高端也难有作为,逐步退回原有阵地。
建筑业总的市场已经基本稳定,在市场总空间一定的背景下,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现实:10个苹果,两群人分,一群人多拿,另一群人就必然少拿。国有企业“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”“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”,这是建筑国企发展最辉煌的时代,却是民企生存最艰难的时代。
那么,建筑民企如何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?
1
认识变化
适应变化
笔者把目前建筑业市场的变化总结为六个方面:1-国内市场总体下行;2-建筑业细分市场分化;3-国际化加速;4-建设模式快速变化;5-管制方式逐步市场化;6-企业竞争分化。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在不同的业务层次并存,这六个方面,我们细述一二。
中国正处在最大规模的建设时期,抛开建筑业的产值只看建材的使用量,钢材、水泥、建筑用玻璃的使用量超过或接近全世界的50%,而中国人口占20%,即使我们处在城镇化的关键阶段,这也是不可持续的建设速度;中国庞大的建设能力,注定僧多粥少是未来建筑市场不争的现实,从整体上看建筑企业需要放弃行业快速增长的梦想,企业自身的增长只有依靠竞争,抢占他人的生存空间。
在整体市场空间不再无限的同时,不同建设细分行业的市场空间正在此消彼长,笔者曾将不同细分市场比做桶:全空的桶是海绵城市、地下管廊,空间无限,但谁为装水的人付钱、怎么付钱还需要探讨;半满的桶是公路、轨道交通、高铁,但灌水的人很多,灌水的速度很快;最大的桶当然数房屋建筑,桶装了70%,未来空间还是很大,但装水的速度正在放慢;接近装满的桶是火电、水电、水工等,空间已经很少;有些桶的水已经外溢,煤炭、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等去产能的领域,几乎没有建设空间了;即使能看到新的市场机会,去不去抓需要勇气,会不会抓需要智慧,能不能抓需要资源和能力,没有准备,机会也会溜走。
面对目前不断变化的环境,民企需要在关注、研究、适应上做文章。
第一层次是关注变化。中、高端市场形成的垄断竞争局面正把大多数民企排除在外,而中低端市场激烈、无序的自由竞争正在推高民企的经营成本,再加上政策变化-营改增、资质进一步放开,冷冽的市场寒风让多数民企瑟瑟发抖,不关注变化的民企应该几乎没有,但仅仅关注环境变化,显然是不够的,那就要加强研究。
第二层次是研究变化。正如我们谈到的建筑业正在发生的六大变化,变化的特点各不相同,整体市场的变化是长期的,细分市场的变化是起起伏伏的,国际化加速并非所有企业的机会,建设模式的变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,政策的变化是短期即固化的,市场竞争的分化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将基本稳定;外部环境的变化必有其原因,对每个企业的影响各不相同,企业既需要做短期的调整,也需要做长期的准备。在笔者看来,能深入思考、深入研究和找到对策的企业比例不会太高,即使找到了对策,能实施吗?
第三层次是适应变化。目前激烈变化的市场,将会在5-10年趋于稳定,要适应目前的变化,企业需要审视自身的经营模式、管理模式、激励模式是否和市场的需要相适应,适应则坚持和修正,不适应则趁早进行大的改变,改变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;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,这是生物界的规则,适者生存也是商业界的规则,如果恐龙因不变而灭绝,企业也会如此。那么改变容易吗?2000年前商鞅实施变法,即使有秦孝公的支持,改革者依然被五马分尸;路径依赖是领导意识、团队能力、品牌形象、资源禀赋长期累积的结果,放弃旧的路径、找到新的路径是巨大的挑战。建筑行业最简单的莫过于从联营向自营模式的转型,又能有多少联营企业能成功?工程总承包转型、国际化转型,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,又有多少企业能成功?
站在2030年看今天的建筑业、企业和我们自己,一定有很多需要改变,但能看清的能有多少?看清找到新路的有多少?筚路蓝缕走新路的又能有多少?会不会让“晚上想想千条路,早上起来走老路”成为宿命?
2
寻找
生存之路
数量众多民营建筑企业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:第一类,大而强的民营建筑企业,经过30年的发展,他们已经做大,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,赢得了市场和客户,成为建筑民企的中坚力量,虽然他们还不能和大型国企在资源禀赋、专业覆盖、品牌、团队上相提并论,但其机制、体制的优势,艰苦奋斗的精神,奋勇向前不放弃的勇气,成为他们生存的利器;第二类是大而不强的企业,这类企业利用早前的资质优势,依靠联营挂靠模式,做到了一定规模,但客观说,自身在项目的签约、履约、结算的能力薄弱,资金、技术、团队的积累少,专业的转型几无可能,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,在新形势下面临巨大挑战,要么生存、要么死亡是未来的抉择;第三类是中型有实力的企业;第四类是中型无实力的企业;第五类是小型有实力的企业;第六类是小型无实力的企业。从这样的分类中,读者大致可以理解笔者的意思,企业可以大中小分类,亦可从有无实力的角度分类,在建筑业市场分化的今天,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不是规模大小,而是实力强弱,或者说规模只是实力强弱的一个因素。
对于民营建筑企业,笔者的总体建议是三个:1-主动或者被动退出建筑业;2-提前预见变化,早做准备;3-内外兼修,强身健体为本。
第一条路是退出建筑业。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,但并非不明智的选择,尤其是主动退出。 “功名利禄”成就于建筑行业,退出建筑业需要巨大的勇气;笔者见过这样的企业,营业收入5-10个亿,利润5000万以上,经营不错,但团队强烈依赖老板本人,老板的孩子不再从事建筑业,老板无心、无力打造出一个不依赖自己的经营、管理团队,笔者给他的建议就是主动寻求被收购,趁企业在值钱的时候脱手,这是最好的选择:企业前进、老板主动退出。老板和企业被动退出,则是企业破产,随着行业不再强势增长,这样的案例正在增加,与其坐以待毙,为啥不抢先出手?放弃是放弃者的墓碑,奋斗就是奋斗者的金牌。如果不愿意放弃,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,在建筑业奋斗下去。
第二条路是提前预见变化,早做准备。无论如何转型,施工总承包还是民营建筑企业未来3-5年主要的生存业务,在资质放开、营改增推行、四库一平台联网几股外部力量的夹击下,联营不再有空间,自营是王道,无论是联营、自营并行的双轨制还是痛下决心、招兵买马、放弃利润坚定转型的一刀切,朝自营转型都是不二选择;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”,资质已如今天求职的大学学历,不再有多大价值;没有自营的转型,何谈BIM?何谈标准化、精细化?何谈专业的转型?何谈工程总承包的转型?何谈价值链的整合?转型自营,需要3-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需要培养团队、需要培养经营、管理能力,需要形成和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,需要堵住可能四处漏水的项目运作;然而,这样的能力不塑造,能有未来吗?没有随便便便的成功,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失败。自营能力强大的企业,既可以在成功的路上继续向前,也可以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新的模式、新的业务领域进行复制,但前提是在既有业务上已经取得成功。是固守,还是增加新业务,没有对错;仔细研究金螳螂可以发现,过去20年,金螳螂固守在装饰领域,房地产行业曾经如火如荼,金螳螂没有进入房地产,在装饰行业的深耕细作成就了装饰行业的奇迹,但今天我们看到,金螳螂正在以PPP模式强力进入市政行业;中建是房建领域的强者,正强势进入市政、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,推动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中建PPP模式背后的资源来自何处?金融支持来自于房建、地产现金流形成的企业信用,核心团队来自于房建业务的千锤百炼,管理体系来自于房建业务的管理弹性;没有一个业务的艰难修炼、艰苦成长,不把豆腐磨好,不可能有新的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做好今天的工作,就是为抓住明天的机会做准备,没有长期的准备,最好的机会也只能是水月镜花。
民营建筑企业,面对目前的变化,在业务上做加法是一种选择,做减法则是另一种选择。笔者见过一些规模并不大、能力并不强的建筑企业,业务数量很多,业务区域很广,但业务量都不大,所谓弃之可惜、食之无肉;笔者的建议是在慎重评估以后,应该做出选择,要么增加资源、改变机制,把业务做起来,要么选择放弃,伤其十指莫若断其一指,不消化的贪吃毫无价值;万科当年放弃很多业务专注于房地产,谁能说不是明知的选择?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业务幻想,如果没有精心的培养,激烈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东方不亮西方也不亮。
第三条路是内外兼修,强身健体为本。坚持把建筑业当成使命来做的民营建筑企业的最高选择是内外兼修,强身健体为本。外修是深入研究市场和客户,以市场和客户价值为重;万古长青的建筑业总会凸显出新的机会:开发区的热潮过了,旧城改造的机会来了;新建的高峰过去,维保的市场正在与日俱增;以建设为核心的时代过去,全生命周期的时代正在走来;关注客户的需求,为满足客户现在的需求干活、为满足客户未来的需要做准备,这是外修。内修则是提升自己的能力、效率、服务品质,更为未来的变化准好准备,建立有适应性和延伸能力的团队,以奋斗者为本的激励体系来激发团队的战斗力;建立健康的财务体系,建设开放、包容和创新的企业文化,这些都是企业内修的要素。
对于民营建筑企业,市场似乎夜幕四垂,PPP、国际化、大项目都成了央企为主的国企之盛宴,“民”不聊生;但我们又分明看到星河恒亘,新模式、新业务、新市场给机制、体制灵活的民企新的空间,国企的政策优势不会永恒,也吃不尽所有的业务,不会适应所有的模式,建筑业只有客户价值、市场规律永恒,艰苦奋斗、坚韧不拔的民营建筑安装企业精神,总会在那里、在这里,在近处、在远方,找到自己的空间。
想要了解更多行业快讯
扫码关注二维码
更多惊喜等你来!